本书以管理学、战略管理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为工具,对企业战略能力理论这一研究主题分九章进行研究。第一章,企业战略能力的理论综述。在这一章里,论述了企业战略能力的背景及现实意义,综合分析和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战略能力的内涵、外延的界定与战略能力的理论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研究方法、本书可能的贡献等。第二章,企业动态战略能力决定因素。在企业战略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本书关于企业战略能力的定义、内涵、特征与作用。首先,是对企业战略能力进行总体、概述性研究的部分。其次,对战略能力的决定因素建立了模型及其模型分析,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逻辑框架。第三章至第八章是从企业战略能力决定因素的六个维度,即第三章产业环境与动态环境的适应性、第四章战略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第五章核心能力的提升与动态管理、第六章动态能力与企业成长、第七章企业家能力与企业绩效、第八章持续创新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结合第九章案例研究等方面分别研究和探讨各维度因素及作具体案例分析。
了解更多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间竞争的焦点逐渐从土地、资金等有形资源转向技术、知识等无形资本,知识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知识已被人们视为一种新的、稀缺性的、可持续性的、关键性的资源———知识资本。无论是从宏观的国家层次、中观的企业组织层次,还是从微观的个体层次,知识资本无疑应是备受学者和实践者关注的课题。 在对知识资本的关注中,涌现出许多文献,在这些文献当中,频繁地使用诸如智力资本、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无形资本等概念术语,这源于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知识资本的理解。本书作者孙立新博士另辟蹊径,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员工知识资本”这一概念。在知识资本领域,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无疑是知识资本理论的先驱, 1957 年,他在《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 Tomorrow) 中提出了“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 的术语,这一术语后来发展成为“知识型员工”。本书借鉴价值创造理论专家帕特里克•沙利文 (Patrick Sullivan) 的观点———“从知识资本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公司都是知识型公司”,扩展了“知识工作者”、“知识型员工”的术语,认为所有企业员工都是知识型员工,进而提出了个体层次的“员工知识资本”这一重要概念。 在此基础上,本书参考邦提斯(Bontis,1997)、斯图尔特(Stew原art,1997)、斯威比(Sveiby,1997) 等学者的观点,把员工知识资本定义为是员工个体所拥有的(或能控制的)、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能力的总和,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三个维度,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重心是对员工及其能力的管理,即员工知识资本的管理,“员工知识资本”概念的提出使得知识资本的研究层次从组织层次延伸到个体层次,扩大和丰富了知识资本的内涵,使学术界特别是知识资本实践者加深了对人力资本的认识。 目前,对知识资本的概念、构成因素虽众说纷纭,但对知识资本能提升企业绩效、知识资本可创造价值优势却取得了惊人的一致。然而,是什么因素影响知识资本,知识资本又是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以及知识资本是如何创造竞争优势,却仍处于“盲人摸象”———“局部真理”的状态,本书从个体层次和组织层次分别进行了一些尝试。 在个体层次员工知识资本研究上,本书采用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SC)的结构视角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原ysis,SNA),对员工知识资本的形成和运作机制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并收集数据加以验证,从而将社会资本的结构视角、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一步引入到知识资本研究当中。从员工知识资本层次展开研究的尝试,在国内外知识资本领域的研究中并不多见。 对组织层次的组织知识资本研究,本书基于智力增值系数法(Value-Added Intellectual Capital Coefficient,VAIC),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 建立知识资本对企业绩效的驱动模型,分析了知识资本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及持续影响。从面板数据的视角对知识资本和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纵贯研究(Longitudinal Study),既有助于推进企业知识资本理论的研究,也为企业绩效的实践提供了参考,在企业知识资本的研究上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有“知识管理之父”之称的瑞典学者兼实战家斯威比(Sveiby) 是现代知识资本管理运动的拓荒者和代表性人物,其在向知识资本管理实践者建议时一再强调:不要谈理论!理论不管用。通常情况下,没有人愿意有耐心地听演讲者一遍又一遍地给知识资本下定义。然而,作为学术研究,对于文献和理论的评述则必不可少。本书对知识资本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及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特别是对早期文献及近三年国内外文献进行了评述,为相关研究人员及后续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文献资料。 当前的知识资本理论的发展远未达到成熟阶段,强烈的需求催生了百花齐放的知识资本研究方法和管理方法。本书在员工知识资本实证研究中,尝试采用社会资本的结构视角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同时使用面板数据对组织知识资本进行实证检验,并针对企业知识资本提出了一些管理方法,但不意味着这些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有些分析结果,特别是员工知识资本的概念及其三个维度(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 的提出,尚需时间的检验,需要多方验证。同时,也不要为了方法而方法,方法只是一种工具,更不能为了方法而掩盖内容的思想性。 本书作者孙立新博士多年致力于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分析和知识资本的研究。作为孙立新的博士后合作老师,很高兴在其著作付梓之际,为其作序。
了解更多当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本化的革新浪潮席卷世界的时候,被普遍认为是除降低企业能耗和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外的“第三利润源泉”——现代物流也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物流服务需求上看,客户越来越希望得到“一体化”、“一站式”和“单点接触”的物流服务;从物流服务内容上看,现代物流已经从传统意义上单纯的运输、仓储、装卸、配送等服务扩展到以现代科技、管理、信息技术为支持的集成化物流服务;从物流服务范围上看,现代物流逐渐从简单分散的区域性、外协式物流服务向全球化、全方位、多功能物流服务延伸。经过三十年的迅猛发展,现代物流的内涵不断扩展,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正向一个完全新型的集成化、协同化、全球化的多功能物流服务体系发展。如美国联邦快递公司(FedEx)、美国联合包裹公司(UPS)、德国敦豪航空货运公司(DHL)、荷兰荷皇天地公司(TNT)等跨国物流巨头在20世纪80年代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并购、合营、联盟等方式对企业内外部物流资源进行整合,进军多种运输业务,巩固或者占领新的市场,并把目光瞄向与物流相关的行业或者新领域的企业,使之迅速成为全球超级集成化物流服务商,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现代物流企业并购整合的浪潮。 目前,这些跨国物流巨头们正凭借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物流理念、管理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快了在中国物流市场的布局。从1984年4月FedEx与中国物流代办商在中国开展快递业务开始,全球诸多知名跨国物流企业纷纷看准机会抢滩中国市场。如FedEx、UPS、TNT、DHL、美国总统轮船公司(APL)、德国全球货运有限公司(SCHENKER)、丹麦马士基航运公司(Maersk)、英国英运(EXEL)、瑞士泛亚班拿集团(Panalpina)、日本大和运输公司(宅急便)等已分别在快递、航运物流、汽车物流、服装物流等领域占据了中国物流业的高端市场,其中FedEx、UPS、DHL和TNT等已经抢占了超过80%的中国国际物流快递市场的份额。同时,他们也加快了并购中国本土新兴物流企业的步伐。2007年,国际快递巨头TNT全资收购华宇物流;2008年,美国头号货运公司耶路全球(YRC Worldwide)收购佳宇物流;2010年,亚洲第二大物流巨头拓领集团(Toll Group)收购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新科安达。 这股外资抢滩中国物流市场和并购整合中国本土物流企业的浪潮对起步较晚的中国本土物流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相对发达国家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相当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整体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成本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西方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个性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且不完善,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和壁垒,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是物流技术、物流人才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一般。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国本土物流企业自身发展也存在诸多弊端,还没有足够的实力依靠自身的力量与跨国物流巨头相抗衡。一是企业规模或市值偏小,据统计中国物流上市企业有60家左右,从其股票的市值来说其规模比跨国物流巨头如DHL要小的多;二是物流企业数量庞大且分布过于零散,未形成较完善的物流服务供应链体系;三是物流服务功能单一,大部分都集中在传统运输、仓储服务传统物流服务上,缺乏物流增值服务等集成化物流服务功能,而且大部分物流企业的经营都不是以物流为主而是以客运或者其他服务为主;四是物流思想和经营理念落后,物流技术、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因此,中国本土物流企业在自身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下面对空前强大的竞争压力,唯有将分散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改造和提升,增强服务功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联合体才能积极应对。 但并购整合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现实既有成功的范例,也不乏失败的惨重教训。因此,对于新兴的中国本土物流企业来说,在物流资源整合过程中如何把握物流发展趋势,如何确定并购整合目标,如何认清、识别和防范风险,如何选择合适的并购整合模式,如何对并购整合的物流资源进行有效的协同管理,是中国本土物流企业进行资源并购整合时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了解更多在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这再一次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迈向新征程吹起了冲锋号。 为强化科技创新的理念,党和国家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战略、政策和措施:在在加入WTO后不久,国家科技部就提出了人才战略、专利战略、技术标准战略三大科技发展战略;2006年党的十六大,中央又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了《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决定增加科技投入、完善激励创新政策法律、积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力争2020年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行列;2012年,为进一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央又发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强调了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技术改造从而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制定规划、技术标准、市场规范和产业技术政策等进行引导。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改革。 由此可见,从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到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到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本世纪以来,我国一直都在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体制改革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为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进行着新的征程。当前,我国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全社会研发资金投入2012年首次超过1万亿元,其中74%来自于企业;截至2012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20万人年,稳居世界第一;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快速增长,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1.7万件,稳居世界第三;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超过20%,达到6400亿元。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从上到下都清楚地意识到只有通过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动力,才能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当前,我国已经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技术标准作为技术创新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和当今各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自然属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一宏伟目标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针对基于技术创新的技术标准战略与管理的研究,以解决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与技术标准管理脱节、技术标准管理机构与企业脱节、缺乏有效的技术标准市场竞争战略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以本人主持完成的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技术创新的技术标准管理与战略研究”、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促进自主创新与技术标准融合的策略研究”、 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技术创新成果的标准化问题与策略研究――以江西为例”及十数篇学术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同时在进一步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资料收集之后,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和技术经济学理论,以“技术标准的形成机制分析—技术标准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技术标准战略的影响要素分析—技术标准战略选择模型与工具—技术标准的管理体制分析—技术标准战略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分析—技术标准战略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分析—构建基于协同架构的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融合的管理体系—江西实施基于技术创新的技术标准战略的思考”为主线,对“基于技术创新的技术标准战略与管理”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在经历了DVD专利收费风波、思科诉华为案、温州打火机事件、3G标准之争、WAPI标准的无限延期等一系列事件之后,我们才发现技术创新、专利与技术标准结下了不解之缘:技术标准离不开专利,技术标准的背后往往是以大量的专利作支撑;专利的基石是技术创新,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专利,特别是在没有自主创新情况下更是如此。标准化战略与专利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密切相关,它是实施专利战略、技术创新战略的最高层次的境界,是最高级的专利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因此,进一步探讨技术创新、专利与标准的转化问题,应该是本书所探讨方向的进一步延伸与扩展,所幸今年本人所申报的“技术创新、专利、标准的协同转化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立项(2014AGL003),从而为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专利、技术标准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支持。因此,仅以此书的出版作为是开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技术创新、专利、标准的协同转化研究”的启航之作,同时也希望她的出版能成为有志于潜心研究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技术标准间关系之人士的借鉴之石。
了解更多中国旅游业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中国在世界旅游业方面已成为第四大经济体,在出境游和国内游市场已排第一,也是第三大入境旅游市场。而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旅游行业的要求不相匹配,即使中国最大的旅游集团---港中旅集团和世界一流旅游企业还有差距。为此,本书以集团公司协同管理为研究视角,通过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旅游集团---港中旅集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协同管理进行了研究。
了解更多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云计算这一革命性的IT浪潮已悄然袭来。作为未来IT发展方向,云计算逐渐成为IT发展的趋势,并将带动IT产业的深刻变革。云计算产业也日益成为全球IT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云计算在全球掀起了一场云革命。一方面,云计算已经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青睐和支持,有些国家甚至将“云计算”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各国政府不仅视云计算为国家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而且有些国家还专门将云计算纳入战略性产业,为其制定了长期的发展战略,部署国家级云计算基础设施。由此可见,政府对于云计算的热衷溢于言表。另一方面,Google、Amazon、IBM等国际知名企业都纷纷进入云计算领域,并成为云计算在企业应用最主要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可以说,“云计算”的技术概念最早是由IT业内公司提出的,后来得到了IT行业的一致认同。但云计算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已经远远超出了IT行业了,并日渐形成了规模实力和技术能力都极其强大的云计算产业。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