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来文、林晓伟、封智勇、范春风 编著
编辑推荐
1、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相结合,正在迅疾并将日益深刻地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对提升产业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将发挥关键作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2、未来没有所谓的互联网企业,每个公司都将变成物联网公司。—— 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
3、腾讯参与“互联网+”生态的方式,主要是开放协作,跨界融合。——深圳腾讯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4、互联网必须是一个生态,而这个生态就必须有多物种,物种越丰富,生态越健康,参与的人越多,才能真正做到共融共存,相互依赖。——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
5、移动互联网只是开始,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时代一切无法想象。——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
顺势而为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互联网+”一时间被众多企业推崇,着实火了一把,企业的任何业务、产品不和“互联网+”挂钩似乎就落伍。但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有的企业借助互联网成功突围,转型成功,还借助互联网创新营销模式,赚的盆满钵满;有的却只能死掉,隐于尘埃之中。一时间对于互联网+的评价褒贬不一,原因是什么?难道“互联网+”像个孩子一样有脾气?其实不然,理解“互联网+”,关键在于互联网思维的掌握和理解运用。
最早接触 “互联网思维”这个新词汇,是观看了2013年11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中播出的《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那个时候出于好奇才去关注相关信息。后来,小米雷军提出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以及马化腾在腾讯“WE大会”上发表的“马七条”,即连接一切、互联网+创新涌现、开放协作、消费者参与决策、数据成为资源、顺应潮流的勇气、连接一切的风险。恍然间发现,我们一直在做的研究与互联网思维有点不谋而合。近四年来,我们主要做的就是研究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商业模式,进而延伸拓展共享经济。可以说,我们这四年来就是分析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是如何帮助企业实现商业价值和共享经济生态圈的。这与“互联网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实属幸事。
从最早多人定义的“互联网思维”到现在明确落地可执行的“互联网+”计划,我们认为这是思想产生到思想指导实践的一个自然发展的结果。纵观“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从单一互联网产业到互联网和万事万物融合、诞生新业态的演化路径。我们认为,在不断演化的“互联网思维”指导下,融合诸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最终走向万物融合、共享共赢的共享经济,实在是令人期待的事!
互联网思维1.0时代,可以说是互联网思维的“野蛮人”时代,而民间所说关于“互联网”的一系列衍生名词演绎出的一个段子说明了这点:化缘的改叫众筹了,算命的改叫分析师了,八卦小报改叫自媒体了,统计改叫大数据分析了,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了,做耳机的改为可穿戴设备了,IDC的都自称云计算了,办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了,圈地盖楼改叫科技园区了,放高利贷改叫资本运作了,借钱给朋友改叫天使投资了。话糙理不糙,互联网思维1.0只能算是启蒙。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双向互动,但是这种双向互动过于简单粗暴。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消除信息不对称,尽可能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但是这个了解过程可以说很生硬,或者说基本没用。此外,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却没有很好的对信息进行提炼。再说到企业最为自己企业的产品、服务,通过互联网打包,通过一系列的网络平台将这种消息传播出去,直白说只是换一种形式做推广,所有的变现还是依赖于线下,而互联网只是一个补充。
然后到了互联网思维2.0时代,可以说是“剩者为王”的时代,企业的互联网思维不再是连接,而是“连接+联系”,企业更加关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和想法,以客户为核心,企业与企业之间越来越紧密,少了些套路,多了些真诚,互相跨界,携手合作,共同开拓,从而也引出了互联网思维2.0:跨界、融合、生态、共享。
在1.0时代向2.0时代转型的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同质化,还有就是烧钱,烧钱,再烧钱!“有钱就是任性,融资就是一切”是大多数企业的互联网理念,产品同质化严重、渠道单一、资金链紧张、商业模式陈旧等,让大部分的企业死掉。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金子,比如美团、大众点评、滴滴、快的等。但是这些企业在这个领域都是“风云人物”,如果再粗暴竞争,容易出现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现象,这引起双方的反思。互相伤害没意思,势均力敌又无路可退。怎么办?握手言和,合作才是硬道理!这就是近日互联网领域时常上演行业老大老二合并的大戏,如滴滴和快的,到58同城和赶集,再到美团和大众点评,以及携程和去哪儿,每一次合并是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此外,大量技术得到提升,所应用的领域更广,稳定性更高,并逐步形成了以“大智移云”体系为主的互联网技术,即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四者之间的兼容性得到很好的提高,搭配使用效果更佳。从商业思维到技术层面的统一,为双方的合作沟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